WFU

網站頁籤

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

數位學習最佳化路徑 =合作學習(團體)+適性化(個人)





作者:鄭朝陽


課堂裡的學習常看見的場景,就是常常老師在台上講的口沫橫飛,但學生卻呆坐在位子上不是很願意跟老師互動,這反應出一個現象「老師在教但學生沒在學」。如果以數位學習為例,教學該如何設計,才能引發有效學習?

有一次在國立教育廣博電台節目「科技原來那麼近!」,林珊如教授(國立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教授,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)、林志鴻博士(研究方向為利用眼動分析進行適性化學習,我的博士班學長,同樣也是林教授指導)和我討論一個讓學習者能夠有效且自主的數位學習公式:數位學習的最佳化路徑=網路合作學習(團體)+適性化學習(個人)。


臉書進行小組討論並不是合作學習


先針對「網路合作學習」進行說明,因為現今的技術功能平台已經成熟,進行網路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主動跟他人進行討論、合作與學習,讓課室學習形式貼近職場的工作模式不跟社會脫鉤。

特別澄清,過去學生很習慣使用臉書群組去討論專題報告,嚴格來說這並不是網路合作學習,因為臉書頂多是學習管理系統(LMS;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),負責工作分配跟訊息交流,並非支援學習認知面向的功能。

再者,臉書的社交功能吸引力遠大於學習,利用臉書進行網路合作學習的效率堪慮。此外,臉書是依據時間進行線性呈現,網路閱讀跟學習的特點是非線性式,因此臉書無法滿足高層次的網路合作學習需求。


異質分組、任務題目、同儕互評和數位工具是網路合作學習必要條件


大家從小就有過「分組」的經驗,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心得,有人覺得很有收穫,有些人覺得分組超痛苦,讓人痛苦原因在分組根本就像人際關係生死鬥。

所以進行合作學習首先考量分組方式,原則是遵循異質性分組,可以透過性別和學科興趣等條件進行分組篩選(要小心學科興趣跟能力的相關性很高),就是要避免能力好的學生聚在一起組出夢幻團隊。

其次,任務題目關係到網路合作學習成效甚巨,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。任務設計不能是答案顯然易見,一個成功的學習任務必須要利用多元能力。

第三,網路合作學習成效不能跟個人學習成就(如考試成績)綁在一起,否則合作就徒具形式,學生會察覺最後學科成績還是看考試分數,就不會願意百分百投入在合作學習。因此利用同儕互評取代傳統考試,可以藉由評分跟評語看出個人的觀點,還能藉由觀摩達到學習深化效果。

最後,進行書面作業的合作學習不利資訊分享,紙本的同儕互評也不利成績的保密與統計。如果能利用數位工具進行網路合作學習,藉由數位工具便利性與有效性,能培養同儕學習情感,有效達到認知與情意的教學目標。


數學和英文的基本功,如何適性化診斷和輔助學習


適性化是能依據學習者的優缺點,做到量身定做的學習支援,特別是學生最頭痛的「數學幾何問題」跟「英文閱讀」,學生能力差異很巨大,適性化診斷系統就能大大幫助老師和學生。

傳統的紅筆適性化診斷(改考卷)已經落伍了,現在已進化到以眼動技術進行學習診斷。眼睛是靈魂之窗並提供許多資訊,例如只要看著對方的眼睛,依據眼神是否閃爍能看出緊張程度,焦距是否渙散能看出專心程度。因此「眼動技術」就是解讀你的「眼睛正在看哪裡?」、「眼球怎麼移動?」,幫助我們了解「花了時間,卻有看沒有懂」的原因,才能進一步發展眼動技術「適性化學習」的機制。

眼動技術結合教材數位化的方式,讓學習輔助功能適時呈現,例如:學生的學習歷程透過眼動軌跡偵測,系統偵測到符合迷思概念的眼動軌跡,數位教材即時將幾何問題圖進行旋轉,幫助學生思考完成幾何問題;遇到學生不懂的難字,能即時提供英文閱讀策略或難字提示。


適性化系統有可能取代教師嗎?


目前已有預言提到人工智慧將在十年後取代教師,但我不全然認同此說法,以適性化數位學習系統為例說明:藉由科技發展更好的工具來幫助學習,主要是為了降低教師重複性工作的負擔,讓教師有時間去處理更高層次的學習,讓學生可以參與到更具人際和知識互動性的學習,例如跨領域和創意發想的專題任務,這是人工智慧(AI)無法取代也是身為教師最重要的專業資產。

但教師只要求學生到教室聽課,機械式的打造學生成為「罐頭人」,無法培育學生的「獨特性」,這類教師是有可能被人工智慧(AI)所取代。



加入小確幸創新教學致動器的粉絲頁

「小確幸創新教學致動器」為交大老師的跨域教學資源分享社團,
歡迎教授、課程助教,以及對高等教育階段教學與學習有好經驗和壞經驗的所有人加入。


© 鄭朝陽,保留所有權利。歡迎分享本文連結,但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。